電 話:135-8498-4787
QQ:319603185
郵箱: cs@key-way.com
地址:蘇州市干將東路178號蘇州自主創新廣場3號樓301室
專利審查更加嚴格,周期更長,企業該如何應對(下)
近年來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越來越多,其中知識產權是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中*為重要的部分。許多想要申報的企業,因為知識產權沒有合理的規劃,造成數量不夠。近期,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專利申請打開了一個快速通道。由智為銘略小編帶領大家探尋其中的奧秘,專利審查更加嚴格,周期更長,企業該如何應對?智為銘略將其分成兩部分,下面為下篇。
一、知識產權的加分項
企業參與編制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檢測方法、技術規范的情況(此項為加分項,加分后“知識產權”總分不超過30分。相關標準、方法和規范須經國家有關部門認證認可。
初次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申請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等II類知識產權跟發明專利等Ⅰ類知識產權相比哪個好?
從授權時間看:II類知識產權授權時間較短,例如軟件著作權加急僅需30天左右便可授權;實用新型專利授權一般需要10個月左右;而II類知識產權中的發明專利的授權通常需要1.5-3.5年左右的時間;
1、抓住關鍵重點落實
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在實用新型專利領域的落地有兩個發力點,一是提升專利審查質量;二是培育高價值核心專利,提質增效。前者是關鍵、是當下,后者是根本、是長遠;
2、內外兼修提質增效
優質高效的檢索是做好審查工作的基礎,也是把好“授權關”的前提,實用新型審查部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動實用新型機檢報告系統(下稱機檢報告系統)輔助檢索能力的提升和優化,另一方面制定檢索培訓計劃,促進審查員不斷提高檢索能力;
3、重點培育高價值專利
為了做好高質量專利的培育工作,實用新型審查部制定了《高價值實用新型專利推薦和評審工作辦法》,探索性地擬定了包含專利文本質量、創新高度、產業價值分析、權利穩定性分析等指標的評價維度。
智為建議:不論是初次申請還是重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務必務必務必提早10個月左右開始專利的梳理和申請工作,那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想要獲得知識產權的授權的企業,在其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Ⅱ類知識產權相對要更加快捷。
從企業類型看:軟件類等信息技術相關的企業基通常以軟件著作權為主;非標自動化等設備類生產組裝類企業通常以實用新型專利為主,發明專利為輔;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類型的企業通常以發明專利為主,實用新型專利為輔;
智為建議:部分初次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設備類企業往往會全部申請實用新型專利,而忽視了發明專利的申請。智為小編一般建議這種類型的企業在滿足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且技術創新性足夠的情況下,申請2-3件左右的經專業的專利代理工程嚴格把關的發明專利,為三年之后的高新技術企業重新認定做Ⅰ類知識產權的儲備,從而提升企業整體的知識產權質量和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部分的得分。而生物醫藥、新材料類型的企業從創辦之初就必須注重發明專利的申請與積累,再加之發明專利本身的授權率不容樂觀,這項工作顯得至關重要。
典型案例:吳江區某新材料企業申請了數量可觀的發面專利,但是沒有獲得任何的授權,從而為高新技術企業、政府扶持類項目的申請帶來了重重困難。
原因分析:該企業為了申請發明專利而申請,忽視了發明專利本身對創新性高的要求,加之專利代理機構的把控不夠專業,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智為建議:發明專利的授權率有保證除本身的創新性要高外,專利代理機構撰寫專利文稿的專業性特別特別特別重要。智為小編經常建議這類企業在為高新技術企業做準備工作時,必須將企業自身覺得業界非常“牛”的創新案例和專業的代理機構的專利工程師溝通,必須要求專利工程師評估可行性和授權率,從而決定申請發明專利的案例和*終數量,再加之一定數量的Ⅱ類知識產權的輔助,基本可以很好的達到該類型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部分的要求。
從高企評分看:Ⅰ類知識產權的得分要高于Ⅱ類知識產權;
從企業成本看:發明申請階段的官費是3450元,而實用新型只需500元;授權之后的年費方面,實用新型也比發明低;
從授權概率看:Ⅱ類知識產權的授權率要遠遠高于Ⅰ類知識產權。
初次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究竟需要多少數量的專利?常見的有兩種說法:*一,1個發明專利或6個實用新型;*二,15-18個專利。而的這兩種說法的依據分別是什么,誰對誰錯呢?
一方面:通常情況下,初次申報的企業認為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門檻性要求為1個發明專利或6個實用新型,這是高新技術企業審核制度中對知識產權數量*明確的量化要求,并以此為申報必備條件的評判標準。
另一方面:這種說法不完整,完整的解讀應該是以企業成立年限計算,成立3年以上的企業需要擁有15-18個專利,而成立3年以內的企業擁有的專利數應該是企業成立的自然年的年度數*5。也就是說若企業成立2年就申報高新技術企業,企業需要擁有不低于10個專利,若企業成立1個年度,則需要不低于5個專利,這是對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先行管理辦法和評分細則的深入解讀而得出的結論。
智為建議: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只需要1個發明專利或6個實用新型專利,是對高企管理條例的門檻性解讀。表面上看為企業省錢,其實是企業承擔著巨大的風險,企業在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的過程中,專利申請的費用,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其他費用才是主要部分。若因為知識產權數量不足的問題造成高新技術企業申報不通過,會因小失大。
[上一個產品:專利審查更加嚴格,周期更長,企業該如何應對(上)] [下一個產品: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工作可能存在的變化]